Enviroment in
Which Activity Takes Place
秀 城 设 计 美 好 生 活 体 验Copyright © 2017 UCS GROUP
Design by sumaarts.com
28.12.2012 / 视点
我是谁?
有人说,你是“室内设计师”。
当下我的职业实践,大量的工作内容是房子内部的设计,但同时还参与了建筑改造,甚至从零开始的基地平面规划、盖房子的设计和环境景观的设计。如果一定要从现成的称呼来去界定身份,会有一定的困惑。
在汉字的表达里,“室内”和“室外”分别代表着什么?大多数人们认为那代表着房子的里面和房子的外面,也就是inside the house和outside the house的区别。这种称呼,其中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会有一个边界把它们给区分开来。从历史上看,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喜欢用墙体来区分室内外,这种界限分明的情形,在欧洲大部分的历史建筑上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厚实的墙体,小的窗洞……,他们常常把房子作为一个精心雕刻的实体雕塑来处理。这种把墙体之类围合的建造元素全都挤捏在一起的房子,在我看来,象拳头一般,代表着力量、坚固、防守和对外戒备,宣扬出人或者神的力量,和自然的关系往往是呈现出一种对抗的态度。
虽然现在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围合房子的墙体的实体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弱化了。但是,在人们的脑子里,还是有着一堵堵的墙,界线分明地区分出室内和室外。
然而,我更着迷于那些有着廊或天井或庭院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这些建筑里,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它们显现出多面向性、流动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等特征,建造元素散落而有序,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互融互通的感觉,尽管它们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但我觉得这些空间充满了魅力。
在学习建筑学之初,出于一种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压抑的逆反心理,想让自己具有可以影响到世界的力量,我努力学习盖房子的技术,希望将来可以投身到盖大房子的建设热潮里去,期望未来可以指着某某高楼说:“这个,是我设计的”。 设想能够盖一个可以竖立上百年的“碑”的感觉,真是快意得很。那时整个的社会风气,对如何凸显自己,如何去成为自己方面颇为关注,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建筑学的领域也毫不例外,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主要还是放在被墙体包裹起来的实体上面。这种情况,我觉得当中隐含着一种索取自我肯定的社会心态。随着更多的社会阅历和接触,使我逐渐认识到,打散自己的围墙,分享和付出更有助于人这一单独的个体融入社会,从而更有助于自我的成就。
而激发对空间之“空”的强烈关注,是缘于我在大学毕业后,大量工作实践内容,是不断地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的转变和渗透。注意力就更多地放在人在“空”和“空”之间的运动,琢磨空间的组合连接方式,那已成了我的思考习惯。
而目前国内的建筑实践,跟随着意识形态,更多地步入了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外即内的二元论的误区。所以说,当一切以明确量化作为标准,而不是以人性为衡量尺度的时代,界限应运而生,内和外的界限被明确竖立起来,充满人性的灰色地带就消失了。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意思是:器具用的都是它的空之间,是人们使用行为的填充。
不光房子的内外,“温室效应”也让人们意识到,地球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大室内。
就在这个大室内里,人们如何去设计供他们栖居的场所?如何去形成符合人性的、颇具意味的“场所”空间?这个场所之“空”对设计师充满了诱惑,虽然人们的眼耳口鼻等感官未能触及,但设计者知道,这个“空”,它就在那里,吸引着设计师全力以赴去接近它、追求它,因为它是人们身体的容纳器用、心之所托、灵之所安。
追查到“室内设计”这个称呼的来源,Interior design 是个有趣的表达,它可以理解为“基于情绪上的、内部的、情感的、细腻的设计”,是以人的内部情绪表现作为界定的,牵涉到了心灵的层面,它的内涵一下子就扩大了。也就是说,当以打动人情绪心灵的设计来定义Interior design时,已无所谓in或out的明确区分了。那将意味着,房子的里面、房子的外面、介于房子内和外之间分隔等等的设计,统统可以包含在Interior design的内容里面。
一旦这样理解,象一块石头落了地,自我识别的身份似乎一下子就有了着落。
这个理解是超越界限的,是为跨界。
详细信息请点击秀城设计微信公共平台发布或者用手机的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以下的二维码,添加关注秀城微信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