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ment in
Which Activity Takes Place
秀 城 设 计 美 好 生 活 体 验Copyright © 2017 UCS GROUP
Design by sumaarts.com
06.01.2011 / 视点
2006年1月《南方都市报》全版刊登该文:
陈颖:“灰空间”与中国人“家的梦想”
在深圳生活多年、学建筑出身的陈颖,在经过了10多年室内设计之后,发觉深圳这座人与人之间强烈缺乏交流空间的城市,最需要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室内设计流行何种风格,而是建筑本身所缺失的对于人的心灵空间的关照。“家的概念要从走进社区的那一刻开始算起,有一所房子并不等于就拥有了一个家。”陈颖为自己对家的梦想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外延,而梦想也就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他觉得,要实现对家的追求,就应该关注“灰空间”,譬如“廊”的概念。
陈颖:很多人常常误认为,回家的感觉是从跨进入户门那一刻开始的。其实家的概念已经远远不止于此。因为,影响于我们内心的因素,和空间相比,任何造型、材质、风格,统统黯然退后。大多数情况下,建筑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在深圳,给我的感觉是北方人的征服文化更加盛大,建筑的介入方式总是太过粗暴。而相对来说江南含蓄的内敛文化还是受到压制。开发商、政客联手一起把室外空间破坏掉,然后把人们赶到界限分明的人工室内去,造成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过分期望,这是一种畸型。作为亚热带气候的深圳,自然通风采光的特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利用。
我在深圳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一块空地生长出一个和周围完全隔绝的房子,和周边缺乏对话与交流。窗子是封闭的,空气经过了人工管道输送才到达人的呼吸,人一走出楼宇,立刻汇入喧嚣的车流。城市本意是让人们聚居,但现行的设计是让我们隔离。在深圳,人们特别需要有公享的空间进行舒畅的交流。
展望2006,有哪一些意象可以成为我们对于家的追求呢?我觉得关注“灰空间”,譬如“廊”的概念。它是一个气脉流动贯通的场所,是安全的庇护,是很多种可能性的发源地。单边的“廊”可以眺望远山,闭合的“廊”可以形成仅朝天空开放的空间(space open up to sky),获得安静,发人自省,唤起对纤毫花草的怜惜之情。中国南方的建筑要更加蜿蜒曲折,更加注重人气的交流和环境的对话。比如说屋檐下的空间,在那里室内和室外互相融合贯通,交汇在一起,自然的天光水汽自由穿行,人们在其中共同体验阳光、空气、情景的变化,而在这些中介灰空间之中发生的很多细节事件,触动情绪,从而形成脑海中特殊印记的场所回忆。诗意,将在徘徊流转之间酝酿产生。
实现这一梦想的途径是什么?
陈颖建议:对于集中式住宅的置业者,政府应当制定策略,鼓励开发商的对公共“灰空间”的贡献共享行为,而不是任由开发商孤独地盖房子造城。比如说建筑物的一二层架空给市政,或者地下层和公交衔接,政府可以奖励开发容积率。作为一个小区来说,和社会连接的边界应该是柔和的,而并不是围成新的孤岛。当然,这也需要公共警力强大到足以渗透介入社区生活。
对于金字塔尖之上的置业者来说,他们其实有条件作出这样的空间选择。例如现在深圳有像第五园、万科四季花城等不少楼盘,配有情景花园、大露台、入户庭院、地下室、内院等空间,有的新楼盘还配有入户花园,拥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就应该好好利用起来,争取这难得的过渡空间。
图说:
画001:中式的建筑,尤其是江南的建筑,往往体现出内敛、含蓄、温婉、细腻的气质,而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极为重视。视线由内院往外院延伸,回廊将前后四周的房子自然连接起来,廊与院子相互渗透、对话,在外部封闭的状态下,内部的空间得到一种自然的通透之感。这种空间事实上也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注重韬光养晦的内省意识。
画003:西方典型的现代建筑,透露出建筑师柯布西埃(Corbusier)对现代建筑的五大原则。走入房子的室内,通透的走廊,开阔的内院,令自然的采光和空气的自由流动渗透导了每个角落。院子里由花草、躺椅,大人可以聊天,孩子可以玩耍,每个人呼吸着没有经过空调过滤的空气;斜坡式的楼梯贯通上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守望相助。
家梦想-2-露台美餐:野外露天式的午餐,事实上也能在家中实现。屋前的露台,屋后的情景花园,四周由花草植物为天然背景,用木头和竹帘搭一座凉棚,再摆上桌椅,静静享受悠闲的阳光和空气,而美餐也只能被称作一种佐料。
家梦想-3-庭院:这是一个外部被围合起来的庭院。在保证了私密性的同时,令人充分享受到自然光线和空气的流动,整个环境有在画框里的感觉,庭院和庭院里的树木、瓷缸等物体相互借景。置身其间,令人感到宁静悠远之境。
深圳杂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陈颖:我从1989年来到深圳,目睹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地生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都市,也看到了比邻的香港的起落沉浮。通过与香港的一些朋友的交往,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传统概念意义的家的渴求。同时,我在深圳做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多年,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验到大多数来深圳的人那种寻根的渴望。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人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家庭,重视邻里之间的交流,而这恰恰需要有足够的公共“灰空间”。深圳人之所以找不到这种感觉,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空间供大家交流。
深圳杂志:你认为深圳人缺少对家的梦想吗?
陈颖:深圳人对家有梦想,但局限于建筑产品自身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尤其不能满足高端消费人群的要求。高容积率、缺少公共空间的高楼大厦,满足不了人们对家的丰富要求,相反,那些能够对着天空开放的、有院子有“廊”的房子,就能够宣泄人们的这种需求,这样的房子会成为这座城市最受欢迎的房子。
深圳杂志:你认为深圳人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什么障碍?
陈颖:首先城市的规划有问题,公务员能住在便宜的、有足够共享空间的房子里,感受不到绝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心情。其次,现在人们谈装修设计,只会想到流行什么风格之类比较浅显的表层概念,对于三房两厅100平方米之外的空间就不予理睬。事实上,一个人住在一个地方,他的需求是非常丰富和立体的,图书馆、医疗室、运动场、公交站、商场、休闲场所……包括社区内的邻里关系状况,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障碍。
深圳杂志:你的梦想代表了深圳哪个群体的梦想?
陈颖:我觉得有点IQ的人都应该会有这样的意识吧,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层消费群体。但这个梦想不是政府搞一次轰轰烈烈的“运动风暴”式的活动就能马上解决的,就像深圳搞“读书月”活动,并不是说搞了这个活动每个人就都变得有文化了。对于家的梦想可能更难实现。
深圳杂志:你觉得你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
陈颖:我觉得可能需要十年左右时间。通过市场直接推动这种意识的实现肯定是缓慢的,所以这种群体意识要看人群觉悟的早晚。
详细信息请点击秀城设计微信公共平台发布或者用手机的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以下的二维码,添加关注秀城微信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