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ment in
Which Activity Takes Place
秀 城 设 计 美 好 生 活 体 验Copyright © 2017 UCS GROUP
Design by sumaarts.com
24.02.2010 / 视点
人们常喜欢往建筑结构上作加法,经装饰后的建筑往往以完全一新的面目展现于世人。现时街头上行色匆匆的现代都市人,穿着打扮得纷乱迷人,有没有想过其自身的率真本性?人们常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在世间,“潇洒走一回”的人们,又有谁不是为这世上留下一阵喧嚣?
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条抛物线的话,那么线条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零。
记得安藤忠雄在“光的教堂”中,曾努力以纯素混凝土的作法,通过对光的处理,告知世人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为他们赎罪的神进行沟通。
心中常浮现起在设计过程中,脑中对设计对象不断地进行加法与减法处理,并在加加减减的权衡之中难以取舍的情形。想深一层,忽然惊觉: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乃是在做“加法”:城市规划师不断地往地上见缝插针一般加上建筑物,建筑师不断地往房子上加上许多自认为得意的形体变化,室内设计师不断地往空间的界面上加上自认为得意的装饰。不是设计师的商人则在触目之处不断加上标明自我的招牌……“加法”做得多了,往往令人不知内在本来的真相。甚至怀疑起真相来。
那么,什么才是事物的“本原”呢?经常反躬自问。假如,一切思路的出发点都回到它的本原,那道路又将引至何方?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所不为”。 当一切都回到零原点之上时,是否就相当于无所不为? 然而,被眼前的喧嚣所充斥的人们,往往就看不到他们的生活,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中国古有“辟谷”者,讲究轻身延年,辟去五谷,不食烟火,不单治病健身,还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灵感,使人心胸豁达,悟彻世事。这其中的玄机,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在去除凡欲的过程中,人的感觉体验能力得到了提升。具体的形式( form)千变万化,而真实的空间体验是唯一的,它是空间品质的体现。作为设计师的客户--用户,其实并非如我们惯常所认为的单纯的“占有者”(ocupant)和“使用者”(user),而更应是“观众”(spectator)甚而“参与者“(paticipant),参与者在设计师构筑的空间中的活动构成空间的内涵,空间的品质从而得以体现。
一个空间计划,设计师要在已有的限制里,在功能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这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精神的层面上对客户有所呼应。而在空间计划中,为什么不用留白呢?适当的留白,甚至乎“归零”,更能容纳人们的想象力。
中国目前正在步入一个多元化文化的时代,随着“自我”角色的苏醒, 人们更乐于在方便的资讯工具体验多种文化,而不愿固定地耽停在一种文化氛围之中。这一点,在深圳就体现得特别明显。未来的人们可能更愿意设计师为他们提供一个可变性更强的背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设计师塞过来的自认为“美”的东西。
在现在的中国,“互动”概念为什么流行?就是要强调“我动”,变被动为主动。人们主动地运用自我的感官去体验的能力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其实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其实较喜欢王家卫讲故事的方式:自自然然,平铺之中体现其对空间、人、环境有一种细腻、敏感的触角。“花样年华”的结尾,戛然而止的结束令观众纷纷揣度其可能性。“结尾,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效果。”王家卫微笑着回答央视二台“对话”节目主持人说。一部电影,其故事不一定要交待结尾,留给观众参与想象发挥的空间,将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身为设计师,时刻保持高度敏锐的触觉,注意着当今潮流时尚的走向,大胆地多做减法,暂时将心中的标尺降低至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真正的空间实质,并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客户,真正地了解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才是“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切从零出发而建构的空间,将更有其打动人的魅力。
(作者后记:该文完成于 2000年一月份,并未发表。其后出现了大量的简约主义词汇,作为大众接受的角度,告诉他们一个结果的表现形式,无疑会有利于传播和流行,但作为设计师,分析结果的来龙,将更有助于把握去脉。)
(写于2002-10-1)
详细信息请点击秀城设计微信公共平台发布或者用手机的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以下的二维码,添加关注秀城微信公共平台: